骨关节炎疗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诊断和治疗成人类风湿关节炎总结更新的NI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治好的嘛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bdfnzhm/

你需要知道

●治疗目标是获得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

●开始治疗前,先使用一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并逐渐增加剂量,如果需要的话,再加另一种DMARD;

●在开始使用一个新的传统人工合成DMARD时,可考虑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桥接治疗;

●对于未控制的疼痛或僵硬感,可考虑使用口服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使用剂量最小的NSAID,辅以恰当的质子泵抑制剂,并常规评估有无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对称性小关节及大关节滑膜炎,可导致关节肿胀、僵硬、疼痛,并逐渐出现关节破坏。大约1%的英国人群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而大约15%的患病人群病情较重。其中,女性病人人数大约是男性病人的三倍。尽管任意年龄的人群均可患病,但通常40~60岁之间的人群发病率较高。基层医疗常可碰见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征象:患者表现为关节疼痛和肿胀。快速并准确的转诊至风湿科对于获得早期疾病缓解、预防和减少残疾至关重要。

该文章总结了英国国家卫生和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NICE)对成人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更新。自从9年前NICE发布了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指南以来,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已有了进步:其更着重于达标治疗的策略而非特定的药物治疗方案,而且对一开始就进行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势发起了异议。新型技术如超声已不断的用于临床中不明确的滑膜炎的诊断和监测。治疗方面已由指南委员会进行了研究,而且新的询证证据已使推荐意见得到了更新,从而导致使用传统合成的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桥接治疗,以及选择药物控制症状的推荐意见发生了改变。指南的某些方面自年发布以来并未改变,因此不在本文的覆盖之类,这些内容包括多学科协作、非药物治疗和转诊手术的时机。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依赖于多学科的努力,而且需要基层医疗和二级医疗共同护理。该指南与涉及类风湿关节炎初始评估和诊断了类风湿关节炎人群后续治疗的非专业学科相关。该总结着重于与非专业学科相关的新推荐或推荐更新,包括基层医疗如何检查,何时转诊至专科和炎症增加导致疼痛与僵硬时短期内的药物选择。

该指南的新亮点

●现在推荐在初始诊断时进行抗-CCP抗体和超声侵蚀检查来评估预后,因为其与预后不良相关;

●对传统DMARDs的更新推荐包括:推荐初始单药治疗,如果反应不佳,随后逐步升级治疗方案;

●更新的推荐着重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达标治疗策略:达到目标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

●对药物控制症状的更新推荐包括:在开始一个新的DMARD治疗时,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短期的桥接治疗方案。指南对使用何种止痛剂的推荐意见也进行了更新。

推荐

NICE指南基于最佳循证证据的系统回顾。证据等级从极低到高不等。对于指南内的所有临床问题,也有性价比方面的考虑。所有的推荐意见是综合指南委员会发现的临床证据以及优异的临床实践作出的。推荐证据等级在方框中以斜体给出。

当求诊于基层医疗时

当任何成年人疑似有不明原因的持续性滑膜炎时,建议寻求专科意见。如果出现以下任何问题,建议立即转诊(即使是患者急时相反应物是正常的,或者检测类风湿因子阴性)

●手和脚的小关节受累;

●不止一个关节受累;

●在症状出现和寻求医疗咨询间有三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延迟(年的更新推荐)。

[基于指南委员会的经验和意见]

考虑的初始检查项目

●如果在基层医疗中作出了以下检查项目,在等待结果时不应该推迟咨询专科意见(见转诊至专科治疗的推荐意见)。检查如抗环瓜丝氨酸多肽(CCP)抗体可能在专科门诊被解释,但患者在基层医疗求诊时也可能被要求检查,从而使专科评估时有参考结果。

诊断性检查

●在临床体格检查发现有滑膜炎、怀疑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成人中,安排抽血检测类风湿因子;

●在怀疑有类风湿关节炎但检测类风湿因子为阴性的成人中,考虑检测抗-CCP抗体,而且在开始联合治疗前,需要患者知情(年的更新推荐);

●在怀疑有类风湿关节炎且关节持续有滑膜炎的成人中,尽早安排手和脚的X片。

[基于指南委员会的经验和意见]

评估预后的检查

●如果患者有抗-CCP抗体,或者X片上可见骨侵蚀;

1.告知患者他们出现影像学进展的风险增高,但预后不良的风险不一定增加;

2.着重强调监测病情的重要性,并且如果疾病加重或者复发,建议尽快转诊至专科(年的更新推荐)。

[基于7个极低到中等质量证据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和指南委员会的经验和意见]

达标治疗策略

疾病活动度可通过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如DAS28,其基于临床评估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全身疼痛和炎症标志物(红细胞沉降率(ESR)或者C反应蛋白(CRP))。根据使用工具的不同,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的定义也不同。例如,使用DAS28时,缓解指评分<2.6,低疾病活动指评分≤3.2。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标是获得疾病缓解,如果无法获得疾病缓解,则获得低疾病活动度(年的更新推荐);

●在影像学进展风险增高的患者中(基线评估时存在有抗-CCP抗体或X片上有骨侵蚀),考虑获得疾病缓解而非低疾病活动度(年的更新推荐);

●在活动性的成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每个月测量CRP或疾病活动度(使用综合性评分系统,如DAS28)直至获得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年的更新推荐)。

[基于5个极低到中等质量证据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指南委员会的经验和意见]

新近诊断后开始药物治疗

初始的药物治疗由专科主导。这些推荐意见被包括在内,因此它们对未来的治疗至关重要。传统的合成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与靶向合成DMARDs(例如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及生物DMARDs显著不同,后者不在这篇指南的讨论之内。

对于新近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成年患者:

●尽早(理想情况下在症状发作的三个月内)提供一线的传统合成DMARD单药治疗:口服型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

●轻微或周期性病例考虑使用羟氯喹作为一线治疗;

●在耐受的范围内加大剂量。

[基于21个极低到高等质量证据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指南委员会的经验和意见]

●在加大剂量仍未获得治疗目标(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时,提过额外的传统合成DMARDs(口服型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或羟氯喹)作为联合升阶梯治疗(年的更新推荐);

[基于4个极低到中等质量证据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指南委员会的经验和意见]

●在开始给予一个新的传统合成DMARD时,考虑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肌注或关节腔注射)作为桥接治疗。

[基于5个极低到低等质量证据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指南委员会的经验和意见]

●对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但维持治疗目标(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至少1年的患者,可小心谨慎的减少药物剂量或按降阶梯方式停用药物。但如果不再满足治疗目标,需立即返回之前的DMARD治疗方案。

[基于1个中到极低质量证据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指南委员会的经验和意见]

症状控制

基层医疗和二级医疗中均要考虑。尽管使用传统合成DMARDs和糖皮质激素控制滑膜炎可改善症状,某些患者仍需要额外的止痛剂。委员会发现在类风湿关节炎中使用扑热息痛、阿片和三环类抗抑郁药来控制症状的证据非常有限,因此“其他止痛药”的推荐意见在这篇更新指南中被删除了,取而代之的是NSAIDs的推荐意见。

●如果疼痛或僵硬控制仍不充分,考虑使用口服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包括传统NSAIDs或环氧化酶(COX)II选择性抑制剂。需要考虑潜在的消化道风险,肝脏、心脏和肾脏*性,以及患者本身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和妊娠(年的更新推荐)

[基于48个极低到中等质量证据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指南委员会的经验和意见]

●当使用口服型NSAIDs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时:

1.选择最小剂量,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

2.提供质子泵抑制剂(PPI);

3.经常评估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基于指南委员会的经验和意见]

监测

●确保所有的类风湿关节炎成人患者拥有:

1.疾病复发时能够快速转诊至专科;2.告知何时、如何可获得专科医疗;

3.持续性药物监控。

[基于指南委员会的经验和意见]

●在获得治疗目标(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后,考虑预约6个月后回访以确保患者能够维持临床目标。

[基于指南委员会的经验和意见]

●不要在成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常规使用超声来监测疾病活动。

[基于1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5个极低到中等质量证据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执行

当前接受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没有咨询他们的风湿专科医师时,不应该改变或停止该指南的推荐药物。

一些没有采用达标治疗策略的风湿科医师可能需要改变实践方案。这将需要回顾当地治疗协议,从而使上阶梯治疗协议得到执行,而不应该一开始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关于有预后不良标志的特定患者的推荐意见需包括在新的治疗协议中。除此之外,基层医疗和二级医疗中的康复部门在对某些患者解释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关节超声扫描的运用在不断增加,关于不常规使用超声的推荐可能需要在当地协议的修订中反映出来。

一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规服用止痛剂而不一定获得了治疗带来的症状改善。NSAIDs在新指南中仅作为症状改善药物这一概率可能挑战了某些人的观念,但止痛剂的益处需基于个体化来实施。

未来研究

当前的证据表明所有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该给予相同的治疗策略。然而,基线因素提示预后不良的患者—如这次更新所提出—是否需要遵从不同的治疗策略,而这种不同的策略能否改善该组人群的影像学和功能结局,仍不清楚。已有大量研究致力于回答该问题。

尽管证据不支持使用超声来常规监测类风湿关节炎,然而指南委员会认为当临床体检无法明确或与其他疾病活动指标(例如疼痛或炎症标志物)不相符示,超声检查可能有助于监测病情。委员会决定进行这些情况下的超声检查研究来指导未来的策略。

未来有大量研究来对比皮下注射甲氨蝶呤和口服甲氨蝶呤的疗效差异。口服甲氨蝶呤已被认同为一种有效的DMARD治疗方案,但皮下注射甲氨蝶呤被认为副作用更少,而且可能疗效相近。未来需要研究来证实这一猜想。

祝愿罹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您

远离病魔的困扰与折磨

作者:彭凯来源:普爱风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HAOYISHENG导语

绝大多数肘关节三联征损伤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的身体条件允许,以下情况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开放伤口和(或)神经血管损伤。

治疗目标是:①重建肘关节同心圆性中心复位及可靠的稳定性;②允许早期进行功能活动;③争取获得良好的功能疗效;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基于对肘关节损伤机制、提供肘关节稳定性的主要和次要稳定结构、软组织损伤模式以及如何更好地采取手术修复方法等的进一步认识,Mckee和Pugh等提出了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标准手术技术,已被广泛接受。

通常采用单纯外侧入路即可,从外向内依次显露外侧副韧带/指总伸肌、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再由深至浅依次修复:冠状突骨折+前关节囊→桡骨头骨折→外侧副韧带和伸肌总腱起点。然后检查肘关节稳定性,要特别注意在前臂旋转中立位及肘屈伸20°~°时观察肘部有无后脱位或后外侧半脱位。

大多在肘伸直和前臂旋后位时容易出现不稳定。如果此时发现有不稳定,则再做内侧切口修复肘内侧副韧带,或使用可活动的铰链式外固定架,而不能单纯采取石膏制动维持肘部复位。大多认为无须常规切开修复内侧副韧带。作者认为采取上述治疗原则能够有效地充分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并可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改善最终的功能结果,减少并发症。

01

手术入路的选择

通常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沿肱骨外上髁向上在肱三头肌与肱桡肌之间切开,向下在后侧的肘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切开,即可显露肘外侧副韧带和关节囊。该部分结构多已撕裂损伤,应尽量从原始裂口进入肘关节,避免进一步损伤软组织结构。但为了更好地显露和处理冠状突和桡骨头,建议可以沿肱骨外上髁和桡骨头中线劈开指总伸肌,以便更好地显露冠状突和桡骨头骨折(图1)。图1:通过外侧入路显露桡骨头和冠状突骨折如外侧入路显露冠状突骨折比较困难,或手术前患者有尺神经损伤的症状,则可增加内侧入路。

02

冠状突骨折的处理

很多学者都认为在肘关节不稳定的情况下,不论骨折块大小,绝大多数的冠状突骨折都需要进行固定。肘关节三联征损伤中最常见的是O’Driscoll分型中的冠状突尖部骨折。尖部骨折通常不超过高耸结节,因此内侧副韧带的尺骨附丽点通常保持完整。桡骨头较粉碎,需要进行修复或置换时,可通过外侧桡骨头缺损部位固定冠状突骨折。即使是对桡骨头骨折进行内固定,也可在肘外侧沿肱骨外上髁和桡骨头中线劈开指总伸肌,可很好地显露冠状突骨折并进行处理。国内外文献建议使用螺钉进行固定,但由于冠状突通常较小,使用螺钉容易造成骨折块碎裂,不能有效固定。可用直径较细的克氏针自后向前固定冠状突,附着于冠状突骨折块上的前关节囊不要剥离,这样可以增强稳定性,使用缝线穿过设备通过两个钻孔将缝线穿过,然后将肘关节复位后系紧缝线,以维持肘部前方稳定性。而对于粉碎骨折,通常应尽可能对其中最大的骨折块进行固定,尽量恢复冠状突的前方支撑结构,以阻止发生肘关节后脱位。如果冠状突骨折块较大,则可以使用直径小的空心钉从后往前逆向固定。

03

桡骨头骨折的处理

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30%由桡骨头提供,如果在内侧副韧带完整的情况下切除桡骨头,则肘关节在外翻应力下不会发生半脱位;但在复杂肘关节损伤造成内侧副韧带功能不全时,则维持桡骨头的完整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内侧副韧带损伤时,桡骨头对肘部外翻稳定十分重要,桡骨头也可在冠状突缺损时对抗肘关节向后脱位,还可以维持修复的外侧尺骨副韧带的紧张度,以对抗内翻和防止发生后外侧旋转不稳定。此时切除桡骨头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很高。治疗肘关节三联征时,一定要避免单纯切除桡骨头,可选择骨折块部分切除、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人工桡骨头置换(图2)。图2:桡骨头和冠状突骨折的不同处理方法:桡骨头可采用螺钉、钢板、人工桡骨头等方法进行处理,冠状突骨折可采用克氏针、螺钉、缝合前关节囊等方法进行处理。若桡骨头损伤小于25%,因骨折块太小或因骨质疏松而不能采取内固定,则可考虑切除桡骨头骨折块。切除桡骨头骨折块后要评估肘关节的稳定性,若持续存在肘关节不稳定,则可考虑进行桡骨头置换。若骨折块仅有1~2块(MasonI、II型),应尽最大努力进行复位,以保留桡骨头的完整性,可采取Herbert螺钉等微型螺钉进行固定,并将其尾端完全埋入关节面下。如果同时伴有桡骨颈骨折,则可选用微型“T”形钢板或支撑钢板进行固定,并注意将内固定物放置在桡骨头的非关节面区,亦即“安全区”,此区域可通过术中被动旋转前臂来观察确定,以防内固定物影响前臂旋转。桡骨颈的解剖复位至关重要:如果固定后有成角畸形,则可产生“凸轮”作用,即桡骨以偏心方式围绕更大的旋转弧进行旋转,将导致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如果桡骨颈短缩,则可导致肘关节外侧支撑不足而产生外翻不稳定。若骨折累及桡骨颈,该入路可能会伤及骨间背侧神经,因而在切开桡骨头远端时要特别注意,此时可将前臂旋前以便骨间背侧神经远离切开部位。目前建议对非粉碎的桡骨头、桡骨颈骨折采用埋头螺钉固定,可避免钢板与环状韧带发生摩擦,影响前臂旋转。当骨折严重粉碎(3块或以上,MasonⅢ型)、关节面压缩、软骨损伤严重或骨质很差等确实不能采取复位固定时,则建议采取桡骨头切除、一期金属桡骨头假体置换,而不建议采用钢板固定。目前临床有许多种可用的假体,但通常建议使用组配型假体,可以让术者根据个体解剖差异决定人工桡骨头的大小和假体柄的直径和高度,以达到最佳效果。要根据切除的桡骨头来选择桡骨头假体的大小,假体的高度也应与切除骨块的高度相一致,以避免置入的桡骨头假体太高。假体应位于上尺桡关节的近端水平,即冠状突尖部远端约2mm。人工桡骨头置换最应注意避免的常见并发症是过度填塞(“overstuff”),即假体位置过高或假体直径过大,否则可导致肘及前臂活动受限,达不到桡骨头置换的目的。

04

外侧副韧带的修复

修复骨性结构后,要评估韧带结构。肘关节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尤其是外侧尺骨副韧带通常自外上髁止点撕脱。外侧副韧带的实质部撕裂或完全撕脱并不常见。可在肱骨远端进行钻孔,以不可吸收缝线将其缝合固定,或以缝合锚固定。要成功进行等轴修复,最重要的是在肘关节的旋转中心进行缝合,即外上髁上肱骨小头圆弧的中心点。笔者更推荐经骨穿孔技术,因为它可以坚强固定,并连续缝合外侧副韧带和伸肌总腱以保持张力。如果内侧副韧带完整,要在前臂旋前位修复外侧副韧带;然而,如果内侧副韧带损伤,可以在前臂旋后位修复外侧副韧带,以避免外侧修复过紧使肘关节内侧张口。因为外侧副韧带是等轴的,可以在屈肘90°位进行修复,这是术中最便利的体位。急性损伤者,因局部组织活性好通常可直接修复,目前更倾向于修复后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以便在为肘关节提供稳定的同时允许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但对于陈旧损伤者仍可以考虑采取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外侧韧带。是否修复内侧副韧带仍存争议,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无须修复。因为增加内侧切口显露势必进一步增加软组织损伤,增加了手术创伤,也增加了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特别是发生肘关节僵硬的风险。修复冠状突、桡骨头和外侧副韧带后,要在透视下检查肘关节的稳定性,要在前臂旋后位、中立位和旋前位屈伸活动肘关节。文献报道,如果在前臂旋转的一个或多个位置时,肘关节在伸直差30°到完全屈曲的范围内都能对位良好,则没有必要修复内侧副韧带。近些年由于可活动外固定架的应用,内侧切口的应用更少了。

05

可活动铰链式外固定架的应用

通常,在修复或置换桡骨头并修复冠状突、内外侧副韧带后,即使在术中获得了稳定性,也应使用石膏或夹板制动2周,以保护软组织和骨性结构的修复,从而无法进行早期活动。既往大多学者认为在修复骨性结构和韧带后若肘关节仍存在不稳定,才考虑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架。但目前在我院,通常在修复骨性结构和韧带后,常规应用铰链式外固定架,不仅可以维持肘关节的同心圆复位和稳定性,保护粉碎的骨性结构和修复的韧带,还可以撑开关节面,并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疗效较前明显改善(图3)。特别是对于冠状突粉碎骨折或桡骨头骨折固定不牢固,可以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架来保护,撑开关节间隙,避免骨折部位的剪切应力。尤其是在行翻修术的陈旧损伤患者,更能够凸显这种外固定架的优势。图3:使用外固定架术后1个月的体位像,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对于一部分骨折块较小的不稳定的肘关节三联征,笔者采取了闭合复位联合可活动的铰链式外固定架进行治疗,术后第二天肘部即可开始活动,避免长期制动引起肘关节僵硬,疗效满意。

「有用就扩散」

来源|好医师[ID:haoyishi]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家都在看

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诊断与治疗

膝骨关节炎的用药与养护

一文详解骨关节炎的治疗选择

膝骨关节炎运动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骨关节炎:这11个问题你全掌握了吗?

骨关节炎的治疗,多靶点,多获益才是制胜之道

一吹空调就膝盖疼,是骨关节炎还是风湿疾病?教你快速区分!

★★★★★

看完记得分享哦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

《HAOYISHENG》为旗下超万读者诚邀广大医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

qq.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